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他们不知孔教之所以为教之最内在的生命与智慧,只凭历史传统之悠久与化力远被之广大,以期定孔教为国教。
对大匠而言,这种树虽大,但却无用。臣之事君,义也,无适而非君也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
夫传两喜两怒之言,天下之难者也。在此,大树无用于人,却有用于己。这一看法背后蕴含如下观念:借助语言展开的交往过程应该遵循真实性的原则。故忿设无由,巧言偏辞。而从实际效果看,通过充当社树,它也免遭了砍伐,就此而言,这也可以看作是为予大用的一个方面。
彼且为无町畦,亦与之为无町畦。对用与无用关系的如上看法,无疑包含消极的一面。从如何履行伦理政治的义务这一角度来看,合于自然、顺乎必然(命)则构成了其主导原则。
王夫之在《庄子解》中曾指出:心斋之要无他,虚而已矣。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,几死,乃今得之,为予大用。形就而入,且为颠为灭,为崩为蹶。虽然名闻不争,亦即与世无争,但由此而闻名,也不一定为他人所理解。
按庄子的理解,听之以耳与听之以心之后,需要继之以听之以气。注释: ①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就大树而言,能被制器,是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,自身生命长久,则是其内在价值。对以上这一类社会人伦应该如何应对?关于这一问题,庄子作了如下阐释:天下有大戒二:其一命也,其一义也。行事之情而忘其身,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!与无法摆脱伦理、政治的关系相应,人也承担着不同的伦理和政治义务,爱亲和事君便属这类义务,庄子将其视为社会的必然法则(所谓大戒)。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,听之以气的内在特征在于虚,达到虚则以无听之以耳和无听之以心为前提,后者以消解感性和理性的方式为实质的指向。
在关于心斋的论述中,庄子对此作了具体的考察,与之相涉的是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。根据前后语境,这里的听止于耳似当为耳止于听,后者与下文心止于符结构一致,二者的共同特点,在于都有自身的限度。从以上前提出发,庄子区分了以有知知者与以无知知者:闻以有知知者矣,未闻以无知知者也。二者凶器,非所以尽行也。
前面提到了名和知会导致人与人的分离,达人气达人心则是从正面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而即便德性醇厚、与世无争,也未必能够达到以上目标,这一事实无疑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困难性。得使之也,未始有回也。
在语言的传递过程中,常常得失并存。夫传两喜两怒之言,天下之难者也。
故法言曰:‘传其常情,无传其溢言,则几乎全。②成玄英:《庄子疏·人间世》。以动物而言,将死之兽,会狂叫发怒,并生恶念,这种行为源于内在之情。所谓达人气达人心,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问题。所谓巧则表现为外在的形式,语言总是有形式和内容之别,过分注重外在形式,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内容的表述。庄子以大树为例,对此作了阐释:匠石之齐,至于曲辕,见栎社树。
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,两怒必多溢恶之言。以此为背景,庄子继续以寓言的形式,借树喻人,对人生之用作了进一步考察:匠石归,栎社见梦曰:‘女将恶乎比予哉?若将比予于文木邪?夫柤梨橘柚,果蓏之属,实熟则剥,剥则辱。
世间共处的对象,常常包括天性暴戾者,在与之交往时,应该如何加以应对?庄子的看法是:戒之慎之,正女身也哉!形莫若就,心莫若和。端庄虚静而专一,更多地与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,其重点在于自我的态度。
这里同时涉及知的出发点问题:知可以从有知出发,也可以将无知作为出发点,以心斋之说为依据,庄子强调悬置已有的知识经验,消解先入之见,以此(无知)为知识的先导。与之相对的心则与理性之思相关,所谓心之官则思④,也表明了这一点。
与人为徒之域的事亲事君,以充分或完美地履行相应的伦理政治义务为指向,从与天为徒或内直这一层面来说,则应做到不动心、不动情,所谓自事其心,也就是注重于内在意识的自我调节,如此,则可哀乐不易施乎前。无论是像风的扩散那样随风而飘荡,还是传递过程中的有得有失,都表现了语言的不确定性。作者简介:杨国荣,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,哲学系教授。两者的这种统一,涉及如何理解政治、伦理的关系和政治、伦理的义务问题。
作为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之域,人世间有治乱等分别。④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朱熹撰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235页。
对庄子而言,唯有达到心斋之境,才可能安于必然:经过心斋之后,开始达到对道的直觉,便不会像最初那样,从自己的先入观念出发,一意孤行,而是能够以顺从自然、安于必然的方式去处理政治上的事务。庄子笔下的颜回认为,可以通过以上方式与君主打交道。
人存在于世,总是需要与他人打交道,庄子首先从社会所注重的德与名知的角度,对此作了考察: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?德荡乎名,知出乎争。合起来,即自己提出的主张要基于古人之说,同时,又借古人的观念来反讽现实。
彼且为无物与物,亦与之为无町畦。夫事其君者,不择事而安之,忠之盛也。见郭象注,成玄英疏,曹础基、黄兰发点校:《庄子注疏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1年,第88页。臣之事君,义也,无适而非君也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
总起来,既不宜过于亲近,也不能太疏远,这里需要掌握适当的度:处事过程离不开对度的把握,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同样也有个度的问题。相应地,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原则,也同样适用于个体之间的日常交往过程。
与天为徒和与人为徒的统一,同时涉及安命与顺自然的关系,在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的表述中,便不难看到这一点。若然者,虽直而不病,是之谓与古为徒。
此处之大即太,其中涉及对多重性、多方面性的批评,前面提到处世的多重方式,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一种原则,而是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,孔子认为这是过于多样化了,属不通达。就名言本身而言,其特点在于具有不确定性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12:2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5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3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3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2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2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1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1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5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49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